綠檀木中文學名: 愈瘡木 拉丁學名: Guaiacumofficimale根據木材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,所謂的綠檀多為源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愈瘡木(Guaiacumofficimale,蒺藜科,愈瘡木屬),而市場上所見到的綠檀主要為蒺藜科(Zygophyllaceae)維臘木屬(Bulnesia)的木材。根據木材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,所謂的綠檀多為源于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愈瘡木(Guaiacumofficimale,蒺藜科,愈瘡木屬),除西印度群島及墨西哥外,南美洲其它熱帶地區也有分布。市場上所見到的綠檀主要為蒺藜科(Zygophyllaceae)維臘木屬(Bulnesia)的木材。維臘木(Bulnesia spp.),英文名通稱Verawood;英國稱Maracaibo lignum vitae,哥倫比亞稱Guayacan bola,委內瑞拉稱Beta,Velaaceituna。本屬約8種,常見有喬木維臘木B.arborea和薩米維臘木B.sarmienti。樹木高度通常12~15m,**可達30m;樹干通直,胸高直徑35~50cm。分布在南美洲海岸,主要產于委內瑞拉、哥倫比亞、阿根廷和巴拉圭。在我國從古到今,人們習慣于按木材的顏色或花紋命名木材,如紫檀、黃花梨、烏木、紅木、雞翅木。許多名稱在木材學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,如讀者所提“綠檀”。所謂的“綠檀”并不是一個科學的名稱,只是木材商或家具制造商為了抬高價格的市場俗稱而已。另外,還有產于同一地區的危地馬拉愈瘡(G.gua***alense)及神圣愈瘡木(G.sanctum)兩種木材。木材的基本特征為邊材淺黃白色,心材綠或淺綠,久則變淺。原木端面,綠色斑點密布。徑切面顯深淺不同的綠色,有細長的深綠色或深褐色條紋;如果為弦切面,由年輪組成的輪廓紋理十分明顯。綠色沉積物在心材部分的管孔及薄壁組織中均有分布。木材新切面清香撲鼻,鋸解時芳香四溢,木屑呈綠色且發粘,浸水水色也為淺綠或深綠色。含水率16%時,氣干密度為1.30g/cm3。干燥十分不易,一般采取陰干的辦法。加工后木材表面油性較強,光澤耀眼。木質特點木材極重硬。其氣干密度1.1~1.33,平均為1.25左右。木材強度值高。干燥極慢,干燥過程中為了防止開裂,在端面涂漆是很有必要的,整個干燥過程要周密加以注意。由于木材極重硬和紋理顯著交錯,所以鋸切和切削加工困難,尤其是用手工工具加工極其困難;但旋切和成型旋削可得較好的精加工表面。由于含有油脂成份,膠合前要用砂紙打磨、苛性鈉溶液洗滌等表面處理,耐腐性、耐蟲性極高,白蟻和海蟲也不能蝕害。 樹木不高大,木材含有油脂成份而有自潤滑性,磨耗小,所以在世界范圍內作為機械用材、器具材和其它,有著不可替代的用途。特別是船舶的螺旋槳軸的軸承和軸瓦、滑塊,各種工業機械的軸瓦,模型材,滑輪,軸子,柄把,框鋸滑塊等。